文/羊城晚報記者 何裕華
  昨天是第38個世界博物館日,國內外不少博物館近期推出了各種特展和相關活動,有關博物館的話題引起人們更大的興趣。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,國內外的博物館已成為國人經常踏足的地方。廣州近年提倡建博物館城,與很多外地和境外的博物館比較,目前廣州的博物館表現如何?差距又在哪裡?
  羊城晚報記者近來走訪了國內外多個博物館,在今年世界博物館日“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”的主題下,感受著不同博物館的特色。以浙江省博物館的“守望千年——唐宋元書畫珍品展”為例,截至5月16日,29天的觀展人數已經突破10萬人。廣東省博物館新設特展“曙光文明——意大利的伊特魯里亞文明”在微信開放5月18日的導賞活動預約時,數十個名額被瞬間秒殺。
  一說硬件:
  專業性貼近性如何“擺平”?
  作為本土博物館“一哥”的廣東省博物館,近期開設了幾個新展覽。昨日早上,記者在廣東省博物館西門外看到,不少人一家子排隊等待進入博物館觀展,直到中午時分,排隊等候安檢進場的還有一百多人。與此同時,在博物館北門有數十名通過提前預約的觀展市民排隊進館。據瞭解,提前預約並被確認的觀眾,可在當天獲得博物館特邀的西方古典文明學者免費導賞特展“曙光文明——意大利的伊特魯里亞文明”。
  參觀展覽的多為大學生,一早從大學城趕來廣東省博物館的陳同學告訴記者,他對西方古典文明有濃烈的興趣,難得在廣州可以看到意大利博物館的實物,正好可以與之前讀過的文字、圖像聯繫起來,互為補充,更真實地領略兩千多年前的西方文明。市民赫小姐則表示,如果沒有講解,參觀“伊特魯里亞文明”展只能“看看熱鬧”,因為“更像是給專業人辦的”,貼近性和便民性還有提升的空間。
  確實,國內很多博物館的展品正向著專業和精品之路發展,但如果展出的是大眾熟知的物件,又將是另外一種境況。昨日在浙江省博物館落幕的“守望千年——唐宋元書畫珍品展”,展出了36件中國書畫珍品,在一個月內吸引了超過十萬人進場,無論是湊熱鬧的普通市民還是畫家、收藏家、鑒賞家,都能找到自己與展品的溝通點。
  有觀展者認為,在國內,特展的主題與展品才是制勝之道。“一個博物館首先看館藏,但這跟自身條件有很大關係,例如大英博物館、法國盧浮宮、意大利烏菲茲博物館等,都有很豐富的藏品,自有絡繹不絕的國內外觀展者,而我國絕大多數博物館的藏品數量不能與之相比,只能因應自己的特色,找到適合自己的主題,多辦有吸引力的特展。例如,上海博物館2010年辦的‘千年丹青:日本中國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展’,2012年辦的‘翰墨薈萃——美國藏中國古代書畫珍品展’等,這些都是國內民眾的趣味點,與觀眾比較容易做到無縫對接。同樣,國外主題的展不是不能辦,但如果不是中國人熟知的主題,最好補充更多觀展人隨手可得的背景知識簡介,例如微信語音講解、不同文字版本的展品介紹等。
  二說軟件:
  觀展環境如何全面提升?
  記者在參觀國內外的博物館時發現,觀展環境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藏品與觀眾的溝通。
  以特展延伸傳播為例,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,從全球借展舉辦的“中國古代繪畫特展700-1900年”在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博物館展出,該博物館的商場向觀展者提供了一系列可購的紀念品,如畫冊、明信片、書籍、文具等。廣東省博物館這次舉行特展,大堂的商店也有“把展覽帶回家”的海報廣告,然而,有關“伊特魯里亞文明”的紀念品只有兩款小拼圖。
  市民李先生表示:“即使與國內其他大型博物館相比,省博的展覽延伸還是比較薄弱,既然花了那麼大的氣力辦一個中外聯展,為何不讓看展的人都帶點紀念品回家?讓人記住廣州辦過這麼一個展覽?博物館的商場也是博物館的一部分,也是吸引大眾進入博物館的一個因素。國內博物館的商場往往容易落入‘旅游購物點’的做法,賣的東西單一而價高,讓博物館的環境失色許多。”
  除了延伸展覽的文化產品不夠,展覽管理也是國內博物館的一個“硬傷”。記者曾參觀英國的“中國古代繪畫特展700-1900年”,安保人員之多,管理之嚴格,讓觀展人不能偷拍一張圖片。在那樣的環境下,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基本能遵守“不能拍攝”的明文約定。然而,在同為“禁止拍攝”的“守望千年——唐宋元書畫珍品展”中,由於現場觀眾人數太多,有限的安保人員和志願者難以應對眾多偷拍的觀眾。“因為人太多,一個展櫃前就站了兩三圈人,要是最里圈的人拍照,我們是很難發現的。”一名志願者說。
  記者在現場還觀察到,難以發現偷拍者的另一個原因,是觀展者太吵,雅緻的書畫賞析變成了全民普及類展覽,不少長者向幼童高聲念簡介,看不懂展覽的兒童在展館內四處亂跑,家長們雖然壓低聲音制止孩子,但此起彼伏的喝止聲還是擾亂了環境。
  “國外很多同類特展都是收費的,這樣既顯出特展的‘特’,也控制了人流,提升了觀展環境。要是不收費,可以參考上博之前辦的展覽,讓觀眾分批觀賞,浙博那樣的場面,我認為有點失控了,對觀展感受有很負面的影響,儘管展品很不錯。”從上海前往杭州觀展的王小姐如是說。
  廣州市民羅先生則認為:“人的進步需要時間,國外觀眾是看這種展覽的第N代,我們現在基本是第一代,看展難免喧嘩,到第二代、第三代,會慢慢地變得安靜有素養,而且充滿東方人的優雅。”
  中外觀眾為廣州建博物館之城建言
  對話人
  ●吳信坤(美國著名華裔雕塑家、廣州雕塑院藝術顧問)
  ●傑克遜(在廣州從事商旅的美國人)
  ●小瀟(廣州80後文藝青年)
  ●阿帆(廣州留英學生)
  調動全社會資源
  允許成熟期較長
  羊城晚報:跟境外相比,大家對廣州本土博物館的印象如何?
  傑克遜:我特意去了珠江新城的廣東省博物館,雖然有些展覽在做,但總體感覺還是沒東西可看,藏品單薄了點。
  小瀟:從小就看廣州博物館,但沒有特別讓人震撼的藏品和展覽。遠的不說,近的香港、澳門都比我們做得活。香港歷史博物館就有《香港故事》大型常設展,常設展是一間博物館的靈魂,香港這樣寸金寸土的地方,能拿7000平方米出來做一個展現地方歷史文化的展覽,很不容易,所以給人印象很深刻。澳門有多個藏品頗豐的專題博物館,這些博物館不一定都收藏文物,但都是實物,不像我們很多所謂專題博物館,展出的是複印的圖片和文字,沒意思。
  羊城晚報:國內的博物館好像都在苦心收集文物,國外的博物館會不會比較註重即時收藏?
  阿帆:大英博物館、英國國家美術館、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等聞名於世的館藏,很多都是當年註重收藏現世的藝術品積累而來的。當然,這裡有掠奪他國的歷史館藏,但也有很大部分是博物館購買和收藏家捐贈而來的。打造有影響力的博物館,要有財力,有金睛火眼的人才和有效的決斷力、策劃力、執行力。
  羊城晚報:近年來,廣州提倡建博物館城,很多博物館項目上馬,你們有何寄望?
  傑克遜:建館不是問題,關鍵是能否提供後續資金。
  吳信坤:國外的博物館資金充裕,基本都有基金會,會員來自各個層次,特別是大企業家,他們之所以賣力捐款,很大程度是因為捐助博物館屬公益事業,可享受抵稅的政策。同時,美國的猶太人在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,像洛克菲勒,摩根等,本身也是收藏家族。
  傑克遜:是的,很多美國大企業家本身也是收藏家族,這就形成了很順的鏈條。
  小瀟:僅僅依靠政府撥款,肯定不是我國博物館的活路。政府應該想辦法調動社會資源,以一種公平的利益回饋方式對待向博物館捐贈的社會機構。
  吳信坤:英美的博物館歷史較長,中國計劃建眾多博物館是好事情,要允許它們有一個相對較長的成熟過程。·何裕華·
  何裕華  (原標題:探問廣州如何建博物館之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09cyfgj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